• 祖雕系列
  • 洛阳部队组雕
  • 场景复原
  • 肖像雕塑
  • 周恩来
产品展示
肖像雕塑
硅胶雕塑
人物雕塑
景观系列
沙盘系列
精品工程案例 更多>>
 · 烟台烈士纪念馆
 ·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组雕
 · 血战沈家岭半景画
 · 山东沂蒙山景区浮雕
 · 洛阳某部队组雕
企业动态 更多>>
 · 铜像的保养与维护
 · 半景画与场景复原的区别
 · 我司为迪拜车展制作的小型雷克萨斯
 · 卢沟桥事变半景画
 · 半景画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行业动态 更多>>
 · 2019玻璃钢雕塑价格
 · 半景画的特点
 · 玻璃钢雕塑的特性
 · 什么是声光半景画
 · 头像雕塑杂谈
  半景画与全景画
半景画与全景画
    自我国第一个半景画馆《卢沟桥事变》和第一座全景画馆《攻克锦州》完成以来,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全景画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在全国取得长足的发展,并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回顾我国第一个半景画与全景画的诞生,对其今后的发展,是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1985年,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中央办公厅决定筹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朱穆之担任筹委会主任,总政宣传部顾问刘汉、北京市副市长白介夫任副主任,时任军事博物馆副馆长的马仲廉担任办公室主任,时任设计处处长的笔者任副主任,主要担任纪念馆的陈列艺术总设计师及《卢沟桥事变》半景画馆总策划、总设计,全程设计并组织创作《卢沟桥事变》半景画馆的建筑工艺和整个艺术工程。
筹委会要求新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陈列艺术手段上要有所创新,要突出重点。根据这个要求,我向筹委会提出, 创作中国第一个半景画馆——《卢沟桥事变》,这种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最适合表现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
    半景画这个概念脱胎于全景画,在当时的中国,不管是全景画还是半景画,都没有人做过,甚至几乎没有多少人听说过,经过努力,我的这个建议得到了筹委会的认可。
    要建半景画馆,根据它的功能要求,馆的内部空间高不得少于20米,半径也不得少于20米,但北京市建筑艺术委员会的专家,强调为了保存宛平城的原貌,抗战馆的建筑高度最好不要超过宛平县城墙,而宛平县的城墙仅有6米多高。我当时提出建筑高度不超过宛平县城门楼(17米),这个意见最后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支持。为确保半景画馆的功能要求,我在半景画馆的建筑工艺设计上做了下沉式处理,将地面下挖了3米多。
全景画是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大型综合性造型艺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里,用360度的巨幅圆筒形画面, 中心设圆形看台, 画面与看台之间的地面塑型区是画面的延伸, 它与画面融为一体, 再配以立体声音响效果及特技灯光等多种表现手段,再现历史上某一特定事件的特定场景,创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超越时空的艺术氛围,赋予观众一种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独特审美体验。
    半景画,简单地说就是全景画的一半,弧形画面通常为150°~180°展开。历史上的卢沟桥事变是一场营规模的攻防战,用半景画来表现最为适宜。《卢沟桥事变》半景画布置于内壁为半圆形、半径为20米的建筑内,画面高16米,弧长51米,呈150°展开。看台距画面14米,看台与画面之间为400多平方米的地面塑型区。观众进入半景画馆,如同置身于卢沟桥和宛平城北约1000米的煤渣山上,观看“卢沟晓月”的美景和半个多世纪以前作为中华民族八年全国抗战起点的卢沟桥事变的激战情景。
    为创作《卢沟桥事变》半景画,组成了以军博美术创作室副主任何孔德为组长,杨克山、高泉和馆外著名军事画家毛文彪、崔开玺、尚丁、孙向阳等参加的油画创作组。
    制作半景画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画布问题。长50多米,宽16米多的画布,无接缝,这个技术当时国内没有,我们想到国外去购买,遇到了困难。最后我和有关同志商量,决心在国内自己做,经过和天津工业用呢厂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了质量上乘,比国外还好的巨幅优质画布。画布生产出来以后,怎么把它挂起来又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解决了画布悬挂问题,使得这幅巨型画布如银河倾泻,没有一丝褶皱,达到了设计要求。
    1988年7月,在军内外著名画家、舞美设计师、灯光音响工程师的通力合作下,《卢沟桥事变》半景画作为中国第一个半景画馆胜利落成了。开馆后,观者如潮,大家纷纷反应从未感受过如此强烈的现场感和震撼力。抗战馆的同志们讲,半景画馆已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2001年10月,第四届世界全景画大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召开,有世界14个国家的全景画专家参加。《卢沟桥事变》半景画受到与会各国专家的一致好评,他们没有见过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半景画馆。设计和组织创作半景画的时候并没有单纯照搬国外的形式,而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表现的内容做了相当大的改进。一方面在艺术风格上尽量体现中华民族的特点,另一方面利用特技灯光和环绕声音响效果,将静态的场景营造出动态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观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震撼力,突破了国外半景画全景画静止的表现模式。这些改进折服了国外最权威的专家。
    《卢沟桥事变》是半景画,而大兵团作战的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则适宜用全景画来表现。1986年,为纪念辽沈战役胜利4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在辽宁锦州新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由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伍修权担任筹委会主任,沈阳军区政委刘振华担任常务副主任。筹委会通过总政, 聘请笔者担任办公室艺术顾问、陈列艺术总设计师及《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总设计师,同时负责全景画馆建筑的工艺设计。该馆建筑设计由当时的建设部副部长、建筑家协会会长戴念慈负责,他是位著名的建筑大师,但对全景画馆这个特殊功能的建筑并不了解,因此全景画馆的建筑工艺设计都是由我设计提供的。
    为了确保全景画和半景画的艺术水平,1986年抗日馆和辽沈馆联合组团,组织画家、建筑师及有关领导共10人,由我带队专程赴苏联参观考察全景画馆。
攻克锦州是辽沈战役中的关键一战。这个全景画要以恢弘的气势,真实生动地再现我东北解放军于1948年10月4日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10万守敌,于15日晚攻克战略要地锦州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
《攻克锦州》全景画的画布长130多米,宽17米。在创作过程中,创作组的同志们反复研究战史,翻阅了大量资料,同战史专家多次座谈,采访当年参战的指战员,几次到参战部队体验生活。为了达到瞄绘攻克锦州战场地形地貌的最佳效果,还组织画家、摄影师乘坐沈阳军区空军的安2飞机,先后两批在锦州上空转了六圈,观察地形,拍摄资料。最后创作出的作品非常逼真。《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比《卢沟桥事变》落成晚一些,但气势恢弘,战斗激烈,现场感和震撼力更为强烈。有的观众看后说在馆里感觉能目击40公里,从锦州城可以一直看到葫芦岛。有同志曾在锦州的公交车上亲耳听到本地居民向游客大力推荐《攻克锦州》全景画馆,说“你要是到了锦州没去参观全景画馆,就跟到北京没上长城一样。”
    《卢沟桥事变》半景画馆和《攻克锦州》全景画馆,都是国内首创,这两个馆的建成,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经验,为以后我国全景画、半景画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经验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选准主题是全景画和半景画创作的首要问题。全景画和半景画馆工程浩繁,耗资较大,主题的选定要慎重,适合做全景画的做全景画,适合做半景画的做半景画。
    半景画与全景画馆的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展厅,其建筑必须要满足半景画、全景画对空间尺度、采光照明及建声等特殊的功能要求,所以在建造半景画馆及全景画馆前,必须先要有一个详尽的建筑工艺设计,才能达到预期的最佳视觉效果,否则要走弯路,造成返工浪费或影响观赏效果。
画面一般采用油画以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虚实结合,风格统一。因为全景画一般都是再现历史的真实,这样才能创造出气势恢弘,形象逼真,富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独特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画面构图采用以看台为中心的散点透视。在全景画、半景画的构思和创作过程中,选好视点,确定好视平线至关重要。《卢沟桥事变》的视点是定在芦沟桥和宛平城北约一千米的山上;《攻克锦州》的主视点定在锦州城北旧省府大楼顶部,这样既便于重点表现当年作战的城北主攻方向,又可兼顾其余。
    从观众看台到画面的最佳距离是13~15米。因为一般人的视觉在一定的灯光照度下14米左右的距离容易将地面塑型与画面融为一体。
    地面塑型是画面的延伸,画面与地面塑型的衔接,是半景画、全景画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画家与地塑美术师要共同研究、选择有特色的地物、地貌,将画面与地面塑型科学、巧妙地结合,自然过渡,使整个场景融为一体。
地物地貌、实物模型要以看台为中心,按照透视原理和比例进行塑造。地面上的实物、模型要疏密有致,不宜过多,过于复杂。
    为增强全景画和半景画的现场感与震撼力,适当运用特技灯光、激光演示、多媒体投影、 立体声音响效果及计算机程控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将静止的场景营造出动态的艺术效果, 但把握的要准确、适度。
《卢沟桥事变》和《攻克锦州》两馆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博物馆陈列艺术形式和中国美术史上的空白。这两个馆以及以后的作品,已跻身于世界大型全景画和半景画的行列,在表现形式与手段上有所发展,并具有中国特色, 是博物馆、纪念馆表现重大题材的一种很好的展示手段。
    自1988年7月我国的第一个半景画《卢沟桥事变》和1989年10月第一个全景画《攻克锦州》诞生后,20多年来,我国已经建成的半景画馆到目前为止约有20余个、全景画馆约有10余个。这种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已比较成熟,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中国的全景画与半景画艺术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北京龙文雕塑在去年艺术工作室有幸参与了半景画《卢沟桥事变》的修补工作。
上一条:雕塑制作过程
下一条:水下博物馆带你走进艺术天堂 雕塑逼真似真